楚漢項羽和劉邦
春秋之時,陰陵城作為安徽定遠城西北部七十里的古邑已經(jīng)很繁榮,始皇二十三年(公元前224年)建九江郡時,就在陰陵設置縣。秦末豪杰紛爭,以西楚霸王項羽勝而霸有天下,按東周天子舊制度分封天下給各路諸侯,陰陵按舊秩序納入西楚中央政府版圖。其后不久,天下諸侯奪權(quán)紛爭,戰(zhàn)火未息。公元前二○二年(漢五年)秋,漢王劉邦圍追堵截霸王項羽于垓下,兩軍相持不下。終于,項羽在被圍困的午夜策劃戰(zhàn)略轉(zhuǎn)移,到淮河以南陰陵縣一帶,意在轉(zhuǎn)移到西楚淮河以南九江郡的舒與六一帶。在舒駐扎有楚軍大司馬(相當于一個集團軍)周殷部,在六駐守有項伯部隊。有叔父項伯駐守在九江郡治壽春與要地六,并擁有大司馬周殷作堅強的后盾,是項羽最為放心的一道防線,同他們的部隊匯合后,可以有力反擊漢王劉邦,變?yōu)橹鲃印?/p>
怎奈項羽與八百名衛(wèi)隊渡淮轉(zhuǎn)移到陰陵縣一帶時,九江郡的軍事形勢卻發(fā)生了巨大變化——大司馬周殷暗中叛楚。漢王派劉賈降服了周殷,周殷已經(jīng)用舒地楚軍攻取與收編了九江郡六地項伯的楚軍。劉邦親家項伯是極為勢利的貪污腐敗之徒。項羽至陰陵而孤立無援,只得與漢王及諸侯之兵展開激戰(zhàn)。在陰陵激戰(zhàn)之時,項王遭遇了兇猛的南北兵力夾擊。周殷舉九江兵從西南大澤周邊,今天合肥-長豐-肥東-定遠的爐橋一線攻打過來的,在項王生死攸關(guān)的時刻,周殷卻給予他致命的打擊。當初,項王渡淮遠走鐘離城西南一百多里外的陰陵,不僅沒有得到接應阻擊漢王的援兵,反而遭受故部叛軍的沉重打擊,戰(zhàn)略轉(zhuǎn)移計劃被全盤打亂,回天之夢更難以實現(xiàn)!
垓下決戰(zhàn)之戰(zhàn)初,漢王有淮陰侯三十萬人與自己的軍隊,他的兵也不過十幾萬,此前的固陵之戰(zhàn),漢王敗北以顯其人數(shù)不多。項王有吏卒大約十萬人,或許是精兵強將十萬,也或許有三十,因為韓信三十萬人馬初次擊楚,卻很失利,退兵數(shù)里觀望。若項王兵力僅有十萬,肯定是不堪一擊的。項羽垓下被圍時,楚軍是大敗入壁堅守,士卒損失不大;項王只是在誤以為楚地盡失,爾后組織楚軍將士轉(zhuǎn)移渡淮,自己帶著八百衛(wèi)隊先行,尋求反敗為勝的機會。
楚漢在陰陵縣——東城縣的決戰(zhàn)中,如果僅僅有車騎大將軍灌嬰率五千騎在陰陵-東城一役立下:殺死項羽,斬殺士卒八萬人的功勞,那是不可能的。同垓下決戰(zhàn)中楚軍“可十萬人”,只相差二萬人。這二萬人在哪?灌嬰還在東城降伏了楚軍二個司馬和一萬二千士卒,全部俘獲其他將吏。加上被斬首的八萬人,楚軍共九萬二千多人轉(zhuǎn)移到陰陵-東城一役的決戰(zhàn)中來,同垓下戰(zhàn)初楚軍人數(shù)只相差8000。此役,漢軍一定有重兵參戰(zhàn),統(tǒng)帥很可能就是劉邦,戰(zhàn)斗經(jīng)過很多次,陰陵城北莫邪山中就遺有霸王寨、望王溝、大刀場、漢泉、楚泉、少十步、馬灣潭、霸王橋、劉會橋、高皇壩、虞姬墓等眾多遺跡。作為軍事家的項羽自垓下潰圍渡淮,西走陰陵,在自己楚國的地盤上打仗,其真正目的不是世人說的“為逃江東”,而是軍事上的戰(zhàn)略轉(zhuǎn)移。最后,在東城快要全軍覆沒了,“項王自度不得脫”,“乃欲東渡烏江”。
1995年黃山書社版《定遠縣志•文物名勝》引清末版印《陳氏宗譜》記載道:
先祖陳鐸偕妻、妹三人在田中耕耘,值項羽窮追劉邦。邦至此求救,先祖見其誠厚,指道枯井,邦乃下井。項羽問先祖見人否?先祖指向前。項羽追至河邊未見,返回問先祖,不答,搜枯井。見井口蛛網(wǎng)甚密,蓋無從下人,殺三人后離去,劉邦得救。劉邦就帝位后,以先祖有功,乃封之為“陰陵忠義王”,封其妻為“一品誥命夫人”,封其妹為“貞圣女”,建祠以祀。
祠前照壁有高祖皇帝敕文曰:“文官下轎,武官下馬。”祠的正門頭上有橫批曰:“福、壽、迎、登。”陳鐸享堂塑像兩旁抱柱有對聯(lián)曰:“忠心貫日,義氣參天。”塑像上方有光緒年間題匾:“德蔭后昆。”
今存陳鐸遺祠墻上刻有維修時間:“光緒二十三年桂月立”,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劉邦坐了西漢皇帝后,對陳鐸進行了很高的封賞。到了東漢,陰陵城做了九江郡治所,九江郡政府和陳鐸后人為感謝受封之恩,特在陳鐸祠的東上首建了高祖廟,一并供俸。關(guān)于西漢建高祖廟,《史記•高祖本紀》有明確記載:“四月甲辰,高祖崩長樂宮。……丙寅,葬。己巳,立太子,至太上皇廟。……上尊號為高皇帝。太子襲號為皇帝,孝惠帝也。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,以歲時祠。……及孝惠五年,思高祖之悲樂沛,以沛宮為高祖原廟。”東漢時,陰陵城作為九江郡治所在地,在陰陵城建高祖廟,是按照國家行政級別要求而建立的。久而久之,高祖廟被人們說成了漢王廟。曾有人撰文說,陳鐸祠東邊的“漢王廟”是“項羽廟”,純粹是主觀臆斷,以訛傳訛。世上哪有為殺父仇人建廟祭祀的道理?誤將“漢王廟”說成“項王廟”,實屬無稽之談,有悖史實與人性。
陰陵縣建有項羽廟與虞姬祠,在城北二十里的莫邪山中。北宋李昕《九域志》提出:“陰陵城北,項羽迷道于此,蓋虞姬死所。”明《定遠縣志》說:“中峰九華有霸王廟及虞姬祠。”清《定遠縣志》說:“中九華寺,位于定遠縣城西北六十里,五峰山麓,霸王別姬處。”我們從方志中可知,在大衣山中峰九華山下,于“虞姬死所”“霸王別姬處”,建有霸王廟和虞姬祠。南朝蕭梁時,又在項羽廟虞姬祠前面創(chuàng)建中九華寺。后人沿襲古人的習慣,仍然把大銀山叫作“北廟山”或“大衣山”。大衣山上與山下寂寞無名的山泉——漢泉與楚泉,因楚漢爭霸而名傳古今。自珠山西腳下的楚泉至北邊九華山腳下陡峭處,約有幾百米見方的開闊地,樹木茂盛,荊棘叢生,亂石縱橫,祠廟基礎(chǔ)依然可尋——“虞姬死所”“霸王別姬處”,古代的霸王廟與虞姬祠就建在此處。
莫邪山中善良、忠義、有審美觀念的定遠民眾,把他們楚國的亡國之君西楚霸王與王妃,一世忠義的英雄和忠貞千古的烈女建造二幢紀念館——霸王廟與虞姬祠,就建造在霸王夫妻同楚軍將士都曾吃過水的楚泉旁,建在恩愛夫妻生死訣別,飲劍成仁殉國地——“五峰山麓,霸王別姬處”!給每位來此朝拜英雄與祭奠烈女的后人,以沉痛的心靈震撼,揮之不去的家國情懷,揪心的遙想與懷念:羨慕美人只伴英雄,慨嘆天人之際難違,傷感歷史之月常缺。
風流千古的絕代佳麗虞美人,只緣“倉皇不負君王意”,忠貞飲劍成絕響,震撼著一代又一代善男信女的心。虞姬已經(jīng)成了中國古今善良、多情、多難、貞節(jié)的鐘情男女心祭的女神,像西方神話傳說中的美女神,滋育了很多德、才、貌出眾的圣潔女人。所以,至高無上的“霸王別姬”凄美故事與《虞美人》詞牌,永遠傳唱在中國人心靈的深處。在中國古代文學史和美學史上,乃至世界文化史上,永遠留下了發(fā)生于安徽定遠陰陵大地上的文化趣事。時空雖逾二千二百多年,霸王廟與虞姬祠大殿石基依然完好,而且還有殿前石雕之類遺物傳于世。
東漢馬勉
據(jù)史書載,東漢末年,莫邪山南二十里的洛澗水邊,在繁華的九江郡治陰陵城發(fā)生了陰陵人徐風、馬勉大起義。他們占據(jù)大衣山一帶的深山為王,做皇封將,持續(xù)戰(zhàn)斗不短時間。《辭?!罚?981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)“徐鳳、馬勉起義”注解道:“東漢時,九江的農(nóng)民起義。建康元年(公元144年)陰陵(今安徽定遠西北)人徐鳳、馬勉在九江(治今安徽陰陵縣城)舉行的武裝起義。建根據(jù)地于當涂山(在今安徽定遠西北部)中,徐鳳稱無上將軍,馬勉稱皇帝,并建年號,置百官,遣將進攻合肥。次年東漢政府派滕撫為九江都尉,與馮混、趙序合兵數(shù)萬鎮(zhèn)壓,馬勉奮戰(zhàn)犧牲。徐鳳率部分起義軍進攻東城(今安徽定遠東南),不久遭到謝安率領(lǐng)的地主武裝伏擊,戰(zhàn)敗犧牲。”
北宋司馬光主編的《資治通鑒》有三處記載徐鳳、馬勉起義:
1、第一處記載:建康元年(公元144年)“十一月,九江(治所在陰陵城)盜賊徐鳳、馬勉攻燒城邑;鳳稱無上將軍,勉稱皇帝,筑營于當涂山(陰陵城北二十里)中,建年號,置百官。”
2、第二處記載:永嘉元年(公元145年)“三月,(滕)撫等進攻眾賊,大破之,斬馬勉、范容、周生等千五百級,徐鳳以余眾燒東城縣。五月,下邳人謝安應募率其宗親設伏擊鳳。斬之,封安為平鄉(xiāng)侯。拜滕撫中郎將督揚、徐二州事。”
3、第三處記載:和平元年(公元150年):“昔永和之末,綱紀少馳,頗失人望,四五歲耳,而財空戶散,下有離心,馬勉之徒乘敝而起,荊、揚之間幾成大患;幸賴順烈皇后為政清靜,內(nèi)外同力,僅乃討定。”
《定遠縣志•大事記》載,東漢順帝建康元年(公元144年)至永嘉元年(公元145年),九江郡范容、周生等率眾起義,攻取城邑。陰陵人馬勉、徐鳳聞風響應,筑營于當涂山(今定遠縣城西北七十四里)中,攻占郡縣。第二年三月,九江郡都尉滕撫率師鎮(zhèn)壓,殺馬勉、范容、周生等1500余人。徐鳳率余眾攻燒東城,殺西曲陽(治今定遠爐橋郭費劉村一帶)、東城縣令,后遭下邳人謝安宗親兵伏擊,兵敗被殺。
陰陵人徐鳳、馬勉起義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經(jīng)驗與教訓:
1、陰陵人徐鳳、馬勉都是農(nóng)民起義領(lǐng)袖。東漢末年,封建王朝政治腐敗,社會動亂不安,民不聊生,物極必反,全國各地人民紛紛起義,目的是推翻東漢封建王朝,建立新政權(quán)。在當時大背景下,“革命無罪,造反有理”,值得肯定。《資治通鑒》有三次作記載,足見影響和聲勢之大。
2、徐鳳、馬勉起義短暫。該次大起義,自建康元年(公元144年)至永嘉元年(公元145年),即被鎮(zhèn)壓,首尾只有二年,活動區(qū)域只限于江淮之間,徐鳳、馬勉雙雙戰(zhàn)敗犧牲,時間短暫。究其原因,恐怕與他們過早稱“皇帝”有關(guān)。剛剛起義就稱“皇帝”、“置百官”,無疑對封建王朝構(gòu)成極大的威脅,“槍打出頭鳥”,必然會招致封建統(tǒng)治者的高度重視,遂遭鎮(zhèn)壓。元末朱元璋就采取了“緩稱王”,等打下江山,推翻了舊政權(quán),再建立新政權(quán),再稱“皇帝”。
3、陰陵城與東城縣城都遭到他們放火焚燒。建康元年十一月起義開始,即攻燒“城邑”,這個城邑應該是指他們的家鄉(xiāng)陰陵城?;馃?ldquo;城邑”是為摧毀地方政權(quán)??导卧耆拢R勉戰(zhàn)死后,徐鳳以余眾火燒“東城縣”,殺死東城縣令與西曲陽縣令。二次火燒縣城,也造成巨大的財產(chǎn)損失,民眾了遭殃也會反對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