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糖塊,小外孫愛化著吃,外孫女愛嚼著吃。一樣多的糖塊,只見兩歲多的妹妹下巴頦兒左晃右晃,一會兒便消滅殆盡,然后,再可憐巴巴地盯著哥哥鼓鼓的腮幫子……
糖塊怎樣吃,各人有各人的習(xí)慣。小的時候,奶奶總是叮囑我,糖塊要慢慢化,不可貪圖一時之快。在那個講求“細(xì)水長流成河,粒米積蓄成籮”的時代,像豬八戒吞人參果類似吃法,簡直就是犯罪。
由此,我又想起了《圍城》中的一段話:一串葡萄到手,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,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。照例第一種人應(yīng)該樂觀,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;第二種人應(yīng)該悲觀,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壞的。
不過事實上恰恰適得其反,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,第一種人只有回憶。
糖塊的兩種吃法,其實也反映著兩種不同的生活態(tài)度,咀嚼追求的是樂在當(dāng)下,融化謀取的乃甜在明天。
有這樣一個故事,說一個中國老太太和一個美國老太太在天堂相遇,美國老太太說:“我辛苦了三十年,終于把住房貸款都還清了。”中國老太太說:“我辛苦了三十年,終于攢夠了買房的錢。”美國老太太在自己買的房子里住了三十年,后半生都在還款;而中國老太太后半生一直在存款攢錢,剛攢夠了買房的錢,卻去了天堂。
單單就這個故事來看,美國人的消費觀確乎優(yōu)于中國人。但只要稍稍延伸一下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中國人的“明天”其實比美國更好。因為住過三十年的房子太過老舊,要想住新房,美國子女又要接著去銀行貸款。而中國子女住著母親留下的新房,唯一要做的,就是將來給自己的孩子攢夠一筆新的買房錢。中國老太沒來及住自己買的新房,那她原先住哪兒呢?顯然,應(yīng)該是父母留下的;而美國老太貸款買房也告訴我們,她的父母肯定沒遺留像樣的房產(chǎn)。美國三代人皆為“自己管自己”,“兒孫自有兒孫福”;中國三代人都是“前人栽樹,后人乘涼”。
中國人愛存錢,是因為“去奢從簡”這一傳統(tǒng)文化深入人心,是因為“飽時常思餓時饑”的憂患意識。美國人愛花錢,是因為西方國家往往追求“及時行樂”,是因為“飽漢不知餓漢饑”的享樂主義思潮。
糖塊究竟該嚼著吃還是化著吃,每個人有各自的自由與習(xí)慣,超前消費還是黜奢崇儉,每個人也有各自的喜好和道理。對于買來的糖塊,你愛怎么吃就怎么吃。而對于生活中的“糖塊”,還是多給自己留一份希望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