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中國飛速進入汽車社會,“有車一族”也越來越多,一些家庭甚至已經有了第二部、第三部家用汽車。然而,與汽車社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行車文明還遠未形成。比如,斑馬線上,汽車與行人爭搶時間、拼比膽量;下雨天,有的汽車快速通過積水區(qū),濺得行人一身泥水;夜間行車,有的司機只顧自己看得清,會車時開著大燈狂奔;加塞兒并線不打燈、車輛亂停放、向窗外吐痰扔垃圾……“有車無德”現(xiàn)象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。
車德缺失,害人害己?,F(xiàn)實中,因一個駕駛陋習造成重大人身傷害的事例不勝枚舉。正如商業(yè)社會“無誠信不道德”、法治社會“無公正不道德”,在汽車社會,無論是對于個人還是整個社會,“無車德”同樣“不道德”。從這個角度講,“車德”背后是“人德”,車禍背后是“人禍”。對于置身于汽車社會的我們來說,亟待補上“車德”這一課。
首先,要強化宣傳教育。有關部門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,大力倡導文明交通,積極開展機動車禮讓行人、機動車按序通行、機動車有序停放等交通秩序整治工作,號召廣大駕駛員自覺摒棄交通陋習,不隨意變更車道,抵制超速行駛、疲勞駕駛等危險駕駛行為,使斑馬線禮讓行人蔚然成風、文明駕駛深入人心。
同時,對于“車德缺失”問題,靠宣傳和說理固然有用,但更重要的,還是要用嚴厲的法規(guī)來硬約束,讓一些人從一開始駕駛汽車,就直接感受到規(guī)矩的痛。就像這些年整治酒駕問題,隨著法律條例的收緊和嚴格執(zhí)行,“開車不喝酒,喝酒不開車”已經成為全國上下普遍的共識。解決“車德”問題,不能靠個人的拳頭,還必須有法律的拳頭,而且要在細節(jié)上嚴格執(zhí)行,讓一些人的不文明行為不在僥幸中滋長。
做人講人品,開車講車德。人人都是交通參與者,“車德”缺失,人人受害;文明行車,個個受益。時代呼喚車德,我們由衷地希望,通過盡快補上“車德”這一課后,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自覺地講求“車德”,并在講求“車德”中更好地培樹“人德”。如此,我們就既能給“危險的汽車”拴上道德的韁繩,也能給社會道德建設增添新的動力。